加入收藏 教研 名师 文言 ★ 阅读理解
  • 首页
  • 新闻
  • 名师
  • 说课
  • 实录
  • 计划
  • 总结
  • 案例
  • 阅读
  • 文言
  • 作文
  • 中考
  • 高考
  • 教参
  • 美文
  • 宝典
☆今日美文☆
您现在的位置: 语文备课大师 > 阅读答案 > 古诗文阅读 > 正文


杜甫《秋兴(其一)》阅读练习及答案

17.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下列小题。
秋兴(其一)
杜  甫
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
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
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
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
前人评《秋兴》(其一)前两联“因秋托兴”,后两联“触景伤情”。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?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。
 

 

答案:

17.(1)前两联写露冷枫丹,波浪涌动,风云接地,万物萧森等深秋之景,给人以苦寒之感,人生迟暮、功业难成之情油然而生,但此情此景也催人奋进,令人振作。(2)后两联写离蜀两年,旅途飘零,风霜凄紧,捣衣声声,表达了羁旅之愁,家国之忧,凄苦之情,身世之感,思乡之意,显得沉郁厚重。
 
 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
试题分析: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,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,如本题“前人评《秋兴》(其一)前两联‘因秋托兴’,后两联‘触景伤情’。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?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”,考生要先理解“因秋托兴”和“触景伤情”的内涵,然后针对前两联和后两联进行分析。“因秋托兴”意思是借助秋景来寄托情感,即诗歌前两联明写秋景,暗含兴意,考生要找出前两联中所写之秋景,借助诗句中的景物分析其特点,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。首联“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”写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,秋色已经很深,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,点明时节、地点,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、秋气,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。“凋伤”,草木在秋风中凋落; “萧森”,萧瑟阴森。颔联“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”是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,波浪滔天;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,仿佛和地面贴近。诗中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,使人感到天上地下,处处惊涛骇浪,风云翻滚,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,分明是阴沉压抑、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。面对眼前的萧森苦寒之秋景,诗人的人生迟暮、功业难成之情油然而生,但此情此景也催人奋进,令人振作。“触景伤怀”是说眼前的景象触动诗人的情怀,引发是人的感慨。颈联“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”,意思是秋菊两度盛开,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;一叶孤舟靠岸系绳,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。“开”字双关,一谓菊花开,又言泪眼随之开。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,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,故见舟伤心,引出故园之思。尾联“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”,意思是我清晰地听到,砧声四起,傍晚时分,在白帝城楼的高处,是那么的急促。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,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。“催刀尺”,即催动刀尺。“急暮砧”,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。每到秋天,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,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,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。诗人面对如此之景,触动内心的羁旅愁思和家国之忧愁。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。


 
  • 上一份资料: 《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》《寡人之于国也》阅读练习及答案

  • 下一份资料: 李商隐《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》阅读练习及答案
  •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语文图库 | 教学园地 | 美文大师 | 作文大师 | 文言译站 | 视频中心 | 主题阅读 | 名校合作 | 数学大师

    【语文备课大师】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   
   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
    站长qq:380619484   
    浙ICP备05067795号